彝绣:传承千年绽芳华

www.maomin.org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3-06-28     来源:攀枝花日报      选择阅读字号:[ ]     阅读次数:

  

  学生在工作坊学习彝绣技艺。 (杨永 摄)

  千年历史,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孕育出众多古老优秀文化,彝绣便是其一。它以鲜明色彩和绝妙针法,让这项技艺历经千年而不衰,闪耀在时代的长河中。

  尽展彝族文化魅力

  彝绣,是一项古老技艺,传承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。它凭借着精美做工、艳丽色彩和独特工艺而名扬天下。

  经典彝绣大多以“黑”“青”等色为底,针法以十字交叉为主,图案以图腾为基础,绣线365体育滚球:采用绣线、纱彩线、丝光绣线等。迤沙拉俚颇彝绣与其相比,多以“蓝”“红”亮色为底色,图案、纹饰有较为形象的动物、植物、山水和抽象的几何形图纹;刺绣工艺手法较多,有控绣、引绣以及缠针、乱针、长短针等,尤以双针,正反两面同时运针绣制的“扣花帽”最能代表俚颇彝绣的特色;绣线多采用毛线一类,饰品精美细致,质地较松软。

  从“画”到“绣”再到“镶”,看似简单的三个步骤,需要足足半年时间才能成就一整套绚丽多彩、姿态万千的彝家服饰。彝绣除在服饰上有所体现,绣娘们还把民族元素融入荷包、鞋垫、手提袋等特色时尚单品中,不仅如此,当地各类彝族乐器也有彝绣的身影,三弦、响蔑的刺绣荷包,羊皮鼓上的刺绣背带……

  接力传承指尖艺术

  “选线的时候一定注意,线的颜色要与底色形成鲜明的对比。”在迤沙拉村非遗小院里,10余位彝族妇女围坐刺绣,73岁的毛李珍在一旁耐心指导着纳永芳绣围裙。

  毛李珍是村里彝绣的传承人,收过的徒弟有20余人,刺绣的作品不计其数。在她的记忆里,年轻时就在家带娃、干农活,待孩子们长大,40岁才从母亲手里接过刺绣技艺。对于她来说,这30多年的坚守,不仅关乎一门濒危技艺,更是对迤沙拉独特彝绣文脉的延续。

  “现在由于视力不好,穿针引线变得困难,我就想趁还有精力,勉强看得见,教会村里365体育滚球:人,把彝族刺绣发扬光大,代代相传。”从上一辈手里接过接力棒,再传给下一代,毛李珍把传承当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。

  如今,毛李珍把彝族刺绣传到了女儿、孙女一辈,其中,毛仕莲在毛李珍的带领扶持下勤耕刺绣近20年;36岁的纳永芳传承彝族刺绣已有3年,她们都已成长为村里彝绣的传承人。祖孙三代怀揣着对彝绣特别的情愫,倾囊相授百余人,共同传承弘扬彝绣文化。

  技艺传承走进校园

  古朴的绣架、精美的绣品、富有彝家风情的陈列摆设……平地镇中心校的“俚颇彝绣工作坊”,不仅是一个集中展示彝绣绣品的地方,还是学生近距离学习和传承当地传统技艺的重要场所。

  平地镇中心校立足本土文化资源,组织学校美术组教师,利用课余时间去迤沙拉村采风学习,向村里的绣娘请教针法和图案,并整理归纳资料成册、设计工作坊logo,在2021年成立了“俚颇彝绣工作坊”。

  “工作坊现在有30多名学生。教学先进行材料介绍,再教学生认识针法,教他们做男士的马褂、女士服装、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。我们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,还进行了创新,针对不同主题创作刺绣漫画图。”美术指导老师王婷艳说。

  该工作坊以俚颇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,以刺绣的方式呈现地方民族特色,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美术教学中。学校充分利用每天的课后服务时间段,组织学校3~6年级,年龄在9~12岁的学生,开办学习彝绣中四大类绣品的“纹样、颜色、针法”等文化与技巧的兴趣班,让365体育滚球:孩子充分了解家乡的传统技艺,感受民族文化的无限魅力。

  “今天上了一节彝绣课,我学习了很多针法,用学到的知识给自己绣了一个有牡丹花花纹的钱包。学习期间,我还帮同学绣了马褂、杯垫之类的东西。我很喜欢彝绣。”五年级二班学生起文轩开心地展示着他的作品。彝绣工作坊创始人晏萄表示:“课程主要以文化传承为核心,重在动手实践,把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美术特色活动中,让优秀传统文化深植学生内心。”(周娟 记者 王南桢)

审核: 雷雨阳   责任编辑: 李欣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