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冷的那个冬天,信仰没有“结冰”——71年前,他参加了壮烈的长津湖战役

www.maomin.org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1-10-19     来源:攀枝花日报      选择阅读字号:[ ]     阅读次数:

  电影《长津湖》热映,许多人观影后,为当年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的最可爱的人流泪。

  红色资源是党在革命和国家建设中创造的宝贵财富。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,仁和区把红色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,讲好党的故事、革命的故事、英雄的故事。在挖掘红色资源中,仁和区仁和镇银华社区寻访到了亲历长津湖战役的退役军人李达仁。

  10月15日,记者来到李达仁家,听他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场战役。

  李达仁是湖北红安县人,1949年5月1日参军,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前,参加了解放广西、湖南战斗。1958年,李达仁与老伴在雅安结婚,育有4个子女,现在一家四世同堂。

  90岁的李达仁,已经忘记了生活中的许多琐事,但一说起抗美援朝,一说起长津湖,他的记忆就清晰起来,思绪渐渐回到那个极度严寒、洒满英雄热血的战场。

  1950年10月,李达仁还没满20岁,他所在的部队被抽调到东北军区后勤部第2分部汽车1团,当年10月20日,李达仁和运输股股长刘林随部队入朝作战,开赴临江,执行临江至长津湖一线的后勤保障任务。

  在离长津湖约50公里的三铺里镇,有一处转运站,物资弹药从这里转运至长津湖前线。抵达这里后,刘林安排李达仁引导指挥来往车辆。

  “当时零下40度。”李达仁说,他穿的是皮大衣,戴的是皮帽,但仍感觉寒冷刺骨,“人呵一口气,雾气就能遮住眼睛,地上都是冰,像镜子一样。”那个冬天可能是许多人记忆里最冷的冬天,但志愿军战士们保家卫国的信仰没有“结冰”。当时,李达仁亲眼见到一些入朝作战的战士穿的还是薄棉衣和解放鞋,但没有人后退、没有人掉队,在冰雪里摔倒了,就在战友的扶持下站起来,坚定地奔赴前线。

  “炮火照亮了半边天。”在转运站的一个多月时间里,李达仁天天听到长津湖前线传来的炮声,白天,敌人飞机每隔1个小时左右就来轰炸三铺里镇,晚上,每隔约3个小时轰炸一次。后来,镇上的两条街都在轰炸中被夷为平地,当地百姓只好躲到山洞里去。

  第一场战役打赢后,指挥长叫了辆吉普车,带上李达仁开车到长津湖的黄草岭,志愿军在山顶上消灭了敌人一个营,运输线也随着部队的推进而前移。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期间,李达仁共荣立三等功两次。

  1953年,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后,李达仁随部队回国。此后,他参加了川藏公路建设,1965年,李达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,主动报名参加三线建设,在40公司(攀钢)工作,1979年,原渡口市交通指挥部和公安局授予李达仁“安全行车五十万公里”奖章。

  今年10月14日,李达仁在银华社区工作人员陪同下看了电影《长津湖》。《长津湖》里有一幕场景,志愿军战士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,全身上下被冰雪冻结,壮烈牺牲,却依然保持着准备冲锋的战斗姿态。看到“冰雕连”这一壮烈场景,李达仁说:“当时战斗打得很惨烈,很多战士牺牲,看到就忍不住流泪。”李达仁还记得,跟他一个班的战友李方乾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,年仅25岁。

  今年,在党史学习教育中,银华社区邀请李达仁为社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党课,聆听了李达仁的深情讲述,大家深受感动,表示要认真学习和继承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,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,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,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。(记者 王南桢)